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,忠王李秀成作为后起之秀,在紧要关头竭力抵抗湘军的进攻。然而,最终他不幸被湘军俘虏,并在囚禁中撰写了五万多字的“供词”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这份供词经过删减,公开的版本仅剩下部分内容。至今,学界对李秀成“供词”的研究仍未解开其中的许多谜团。
然而,1963年,曾国藩的后人提供了一份全新的“李秀成供词”,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。人们不禁想,这份新的史料会揭示关于李秀成供词的新秘密吗?难道其中包含了尚未为人所知的历史细节?
1864年,经过多个月的激烈战斗,天京城终于破落。临危之际,李秀成带着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突围而出,尽管尽力而为,最终还是被湘军围困并俘虏。在处理李秀成的事情上,曾国藩犹豫不决,曾考虑过将他送往朝廷审判,或者直接处决。然而,曾国藩似乎更想了解这位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,以及背后的秘密。
如果通过审问李秀成,获得一些未公开的太平天国内幕,曾国藩就能为自己增加更多的功绩,甚至有机会污蔑太平天国的理想与成就。但李秀成显然并不屈服,他坚决表示宁愿死也不愿投降。据一些资料记载,李秀成在曾国藩的威逼和利诱下才开始写下供词。那么,曾国藩究竟如何威逼他呢?
展开剩余75%有猜测认为,曾国藩和李秀成曾进行过面对面的谈判。在这场谈话中,李秀成分析了太平天国灭亡后的局势,并建议曾国藩顺应时局争取称帝。曾国藩可能正是利用李秀成的这一态度,逼迫他开始书写供词。而就在这段谈话后不久,李秀成便开始了“供词”的写作。
从曾国藩的日记来看,他对李秀成的处境有过具体记录。曾写道:“献谄求怜,目的不过是为了延命。”这表明李秀成确实是为了生存而做出妥协,并开始书写供词。那么,李秀成是否真的选择了投降呢?
实际上,李秀成在他生命的最后16天里完成了五万字的“供词”。每天晚上,曾国藩都会亲自审阅并批改这些供词,显然他对其中的内容十分重视。最终,公开的“供词”只剩下删减后的3万字,曾国藩将这一版本的定稿呈交给了慈禧太后审阅。而原始的口供版本,据说被送到了曾国藩的家乡,秘密保存了起来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在曾国藩拿到供词后,他立即下令处决了李秀成。这一举动引发了人们的猜测:曾国藩为何如此急于处决李秀成?难道他在掩盖某些秘密?
1962年,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提供了一份名为《李秀成亲供》的资料,这份资料在李秀成“供词”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根据资料显示,李秀成的供词揭示了湘军的种种暴行。当湘军攻占天京时,他们不仅屠杀了大量无辜百姓,还焚烧了整个天京城。当地百姓愤怒地称曾国藩和曾国荃为“曾剃头”和“曾屠户”。为了掩盖这些罪行,李秀成成为了替罪羊,他的供词中的许多内容被曾国藩删去或隐藏。
《李秀成亲供》还客观地分析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。与曾国藩日记中的描述不同,李秀成并未表现出投降的意图。他的供词中并没有提到曾国藩所说的“为求生存而献媚”,反而表现出他忠诚于自己的事业,并没有主动要求书写供词。对于李秀成的这些行为,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争议,特别是在他是否为了求生而投降的问题上,学界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。
至于李秀成是否建议曾国藩“顺应天下时局,争取称帝”,这一事件并未在《李秀成亲供》中得到确认。即使这一建议真实存在,曾国藩也未敢公开,因为这可能揭示出他与李秀成之间复杂的关系,而这些内容也很可能被曾国藩删除或销毁了。
对于李秀成的评价,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:“李秀成,近世之豪杰。秀成忠于本族,一封忠王,堪当之。”这表明李秀成终其一生都忠诚于他为之奋斗的事业。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,李秀成有他的优点和缺点。至于李秀成的“供词”究竟隐藏了多少未解的秘密,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。
“曾国藩,攻克天京功劳最大的,加封为一等毅勇侯”,这是清朝朝廷对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的最高奖赏。这个封号在汉族官员中是首次获得的,在满族王公中也极为罕见,表彰他在文治和军事上的卓越表现。曾国藩的死后,朝廷授予他“文正”谥号,肯定了他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。作为一名大臣,他无疑是心满意足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